跳到主要內容 :::

首頁/全文瀏覽

題名:在哈佛的沉思:從世界看臺灣
原系統編號:herd2021-bk-ccl_573_07_4494A_2_88_1999
目次可連結之章節內文影像包含紅體字章節在內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書名頁
  • 目錄
  • [圖]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作者夫婦合影於哈佛校園。、一九九七年四月二日於哈佛總圖書館前。、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七日於美加邊境尼加拉瓜瀑布。
  • [圖] 一九九七年五月八日於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第二屆兩岸民主研討會會場。發言者為柯偉林教授,科氏左側為傅高義教授。、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六日與哈佛台灣訪問學人合影於波士頓。左起為林祖嘉教授夫婦、廖炳惠教授、作者、劉錦添教授、潘英海教授夫婦。
  • [圖]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於加拿大維多利亞與蕭欣義教授合影。、一九九七年一月三日與余英時教授合影。、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二日於哈佛大學台灣研究社歡迎張光直教授。
  • [圖] 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與《五四運動史》作者周策縱教授合影。、一九九七年一月二日與陳隆志教授合影。
  • [圖] 一九九六年七月六日於美國聖安托利美南台灣人夏令會致詞。、一九九七年五月三十一日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三屆北美洲台灣研究年會致詞。左為高隸民教授,最右為羅德明教授。
  • [圖] 一九九七年九月八日於中國廣州黃埔軍校紀念館前。、一九九七年九月八日於中國廣州孫中山故居。
  • [圖] 一九九三年九月於莫斯科與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合影。、一九九四年三月,在台北歡迎戈巴契夫來訪。
  • [圖] 一九九四年於台北歡迎戈巴契夫來訪晚宴上,以代表台灣精神的「台灣水牛」致贈戈巴契夫。
  • 臺灣研究基金會緣起 [黃煌雄] p.15~16
  • 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總序 [黃煌雄] p.17
  • 〈自序〉 我的哈佛之旅 [黃煌雄] p.18~28
  • 第一章 政治與文化 p.29
  • 台灣人、中國人、華人 p.30~35
  • 談台灣人 p.35~40
  • 海外台灣人今後的角色 p.41~46
  • 政治與文化 p.47~48
  • 「民主之旅」與「文化之旅」 p.48~49
  • 我的例子 p.50~51
  • 台灣主體性的建立 p.52~55
  • AIPAC之例 p.55~58
  • 文化中國與台灣意識 p.59~68
  • 第二章 三國(台灣、俄羅斯、美國)總統大選 p.69
  • 總統直選與台灣民主的發展 p.70~71
  • 直選的意義 p.71~74
  • 國內的政治生態 p.74~78
  • 對統獨的影響 p.78~79
  • 國際走向與兩岸關係 p.79~85
  • 李登輝時代及其格局 p.85~88
  • 結論 p.88~89
  • 俄羅斯第一輪總統大選前後 p.90~96
  • 俄羅斯第二輪總統大選前夕 p.97~104
  • 俄羅斯與我國總統大選的比較 p.105~114
  • 今年(一九九六)的三國總統大選 p.115~120
  • 第三章 與戈巴契夫之緣 p.121
  • 與戈巴契夫的第一次見面 p.122
  • 談話風趣,氣氛熱絡 p.122~124
  • 強調教育為國之根本 p.124~125
  • 中國未來的兩大方向 p.125~126
  • 老戈訪台,年內成行 p.127~128
  • 歡迎戈巴契夫訪台晚宴致詞 p.129~131
  • 與戈巴契夫的再會面 p.132~136
  • 第四章 思索台灣 p.137
  • 聯考應廢除三民主義了! p.138~141
  • 教改首要是解除不合理束縛 p.141
  • 國防部的空間 p.142~145
  • 俄羅斯的台商與留學生 p.146~151
  • 從國是會議到國家發展會議 p.152~158
  • 李登輝的歷史格局:從國發會共識到宋楚瑜請辭 p.159~170
  • 對黨營事業說「不」 p.171~175
  • 台灣研究從解嚴到走向世界舞台 p.176~181
  • 民進黨的天時與考驗 p.182~186
  • 跨進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政治展望 p.187~192
  • 第五章 兩岸關係 p.193
  • 歷史週期表上的江澤民:兼論對兩岸關係的新思維 p.194~208
  • 第六章 世界觀 p.209
  • 從哈佛看台灣 (座談會) p.210~211
  • 楔子 p.211
  • 機構性地提供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 p.212~216
  • 台灣研究的位置 p.216~218
  • 學術宗師匯聚成林 p.219~220
  • 提供兩岸溝通對話的窗口 p.221~223
  • 師生多數側身上流階層 p.223~224
  • 台灣本地經濟研究觀點與世界一致 p.225~227
  • 人類與民族的共同資源不應虛擲在消耗對抗當中 p.227~231
  • 跨科際思考的環境刺激 p.231~236
  • 大學應設立機構鼓勵學術界與外界交流對話 p.236~239
  • 台灣意識應與世界融入接合 p.239~241
  • 非學術性因素支配海外台灣研究前途 p.241~244
  • 台灣與世界互動了解不足 p.245~246
  • 重視入學申請者的研究潛力勝於既有成績表現 p.247~248
  • 了解、批判、決斷的學習態度 p.248~253
  • 法學院競爭壓力大 p.254~256
  • 甘迺迪學院與公衛學院注重實務經驗 p.256~258
  • 一個充滿知識的地方 p.258~259
  • 系所經費競爭與資源整合 p.259~260
  • 多樣性與現實性 p.260~262
  • 每一個人都必須是宗師 p.262
  • 學術與政治、歷史之間的橋樑 p.263~264
  • 附錄 p.265
  • 本書各篇文章出處一覽表 p.266~268
  • 廣告
  • 版權頁
  • 月旦出版社 讀者回函卡
  • 封底裡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