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單切換
回首頁
網站導覽
最新消息
類型瀏覽
常見問題
意見箱
本土教育相關網站
《在地》
登入
回首頁
網站導覽
您好,歡迎您的使用!
:::
首頁
/全文瀏覽
題名: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原系統編號:herd2021-bk-ccl_528_6065_43887_86_v2_1997
目次可連結之章節內文影像包含紅體字章節在內
封面
書名頁
版權頁
序言 [林文睿]
目錄
專題演講
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 [杜正勝] p.1
鄉土史是新歷史意識的基礎 p.1~4
獨立地位的鄉土史 p.4~6
重建社會生活全史的鄉土史 p.6~8
鄉土史適合培養歷史觀念 p.8~9
鄉土史與國家認同 p.10~12
人本史觀的鄉土史 p.12~14
鄉土史教育理論
Regionalism in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The "New Western History" [Jeffrey Ostler] p.15~36
NOTES p.36~40
國家史與鄉土史的連繫 [金鍾潤] p.41
一、序言:地方史與鄉土史 p.41~43
二、鄉土史研究與民族文化:基本前提和研究對象 p.43~47
三、鄉土史研究與國家使 p.47~49
四、結言:鄉土史與國家使連繫的基本方法 p.49~50
註釋 p.50
情意目標在鄉土史教學上的應用 [陳豐祥] p.51
一、前言 p.51~52
二、情意領域教學目標的分類特色 p.52~55
三、情意教學目標在鄉土史教材上的應用 p.55~64
四、鄉土史情意目標的教學模式 p.64~67
五、鄉土史情意目標的教學評量 p.67~75
六、結論 p.75~77
註釋 p.77~78
歷史教育與鄉土史教育: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 [吳密察] p.79
一、前言 p.79
二、國家史、區域史、地方史、鄉土史 p.79~81
三、歷史知識的內容 p.82~84
四、歷史教育與教科書 p.84~86
政治與教育之間:論臺灣地區的鄉土教育 [張建成] p.87
一、前言 p.87
二、概念的緣起 p.88~89
三、顛躓的起步 p.90~92
四、沈潛的過往 p.92~97
五、發展的轉機 p.97~99
六、眼前的課題 p.99~104
七、結語 p.104
八、參考書目 p.104~108
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歴史意識 [姚誠] p.109
一、前言 p.109~110
二、「鄉土意識」的探討 p.110~114
三、「歷史意識」的內涵 p.115~117
四、空間、時間與鄉土 p.117~120
五、結論:建立「鄉土中心觀」的歷史教育 p.120~123
註釋 p.123~124
鄉土史教材比較
鄉土台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初探一) [周婉窈] p.125~126
一、修身教科書中的台灣影像 p.126~131
二、台灣在國語教科書中的份量 p.131~136
三、日本歷史脈絡中的台灣 p.136~140
四、「由近及遠」的地理教授法與鄉土教育 p.140~147
五、結語 p.147~149
註釋 p.149~152
日治時期灣鄉土教育之議論 [吳文星] p.153
一、前言 p.153~154
二、以鄉土教育貫徹「國民教育」 p.154~156
三、強調與日本史相關的臺灣鄉土史 p.156~158
四、作為「國民教育」資料的鄉土地理 p.158~159
五、貫徹「國民教育」目標的鄉土教材 p.159~162
六、結論 p.162
註釋 p.162~164
外國中學鄉土史教材的比較研究:以日本、澳洲兩國為中心 [黃綉媛] p.165
一、導論 p.165~167
二、日本中學鄉土史教學目標與教材特色的分析 p.168~180
三、澳洲中學鄉土史教學目標與教材特色的分析 p.181~193
四、日本、澳洲兩國教材的比較 p.193~198
五、結論 p.198~200
註釋 p.200~202
當前台北縣市鄉土史教材之檢討 [蔡淵洯] p.203
一、前言 p.203~204
二、台北縣市對於鄉土史教材之編寫 p.204~210
三、理想的鄉土史教材內容 p.210~216
四、不同層次鄉土史教材之關係 p.216~222
五、結論:鄉土史教育是鄉土的,也是世界的 p.222
註釋 p.222~224
擺盪於統獨之間的台灣鄉土史教材:以八〇〜九〇年代新聞報導中的題材為例 [鄭梓] p.225
摘要 p.225~226
一、序言:歷史、傳播、與鄉土教學 p.227~228
二、《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統乎?獨乎? p.228~230
三、[個案之1]台南市「發現王城」:安平文化資源巡禮 p.230~240
四、[個案之2]我們的台中市:故鄉、都市、文化城 p.240~249
五、[個案之3](一)台北縣:我們生長的地方 p.249~254
[個案之3](二)台北市:從「解嚴」到「顛覆」 p.254~256
六、結語:心靈改革、總統掃街、新新人類的活教材 p.256~259
註釋 p.259~262
附錄:心靈改革、總統掃街 p.263~264
鄉土史教學實務
台灣における同化教育について:植民地教育史に關する一考察 [上沼八郎] p.265
摘要 p.265
一、一般的狀況(植民地と同化政策) p.266~270
二 同化教育の展開過程(一つの展望) p.270~284
資料 p.285~288
備考 p.289
補記 歷史認識について p.289~292
日本統治下台灣における書房と公學校:1919年から1932年までを中心に[吳宏明] p.293
摘要 p.293
はじめに p.294
1.書房と公学校に関する時期区分 p.294~299
2.『台湾民報』にみられる書房と公学校認識 p.299~300
3.台湾人父兄の漢文科設置要求 p.300~304
おわりに p.304~305
注 p.305~306
Teaching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ustralian Schools : Tensions, Conflicts and Controversies [Dr Lindsay Parry] p.307
摘要 p.307~308
Teaching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Australian Schools : Tensions, Conflicts and Controversies p.309~310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and Other Contextual Influences in Australia p.311~314
1.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non-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teaching of Australian history. p.314~324
2.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Explorers and the conquest of nature in the teaching of Australian history. p.324~330
3.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ustralian history. p.330~344
Use and Data of Folk History: The Malaysia/Singapore Case [Mak Lau-Fong] p.345
摘要 p.345~346
Folk History and Social ldentity p.346~351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and Ethnographic Data p.351~359
Conclusion p.359~360
References p.360~362
歷史事件與鄉土史教育:以戴潮春事件為例 [戴實村、連慧珠] p.363
摘要 p.363
一、前言 p.364
二、文本中的戴案 p.364~369
三、民間世界的「萬生反」 p.370~376
四、史事與鄉土史教學的轉換 p.376~382
五、結論 p.382~383
註釋 p.383~388
生態觀與鄉土史重建:以新店溪流域爲例 [溫振華] p.389
一、前言 p.389
二、漁獵與燒耕的部落社會 p.390~393
三、漢人犁耕稻作的展開 p.393~397
四、近代科技與水利 p.397~398
五、都市化與河水汙染 p.398~399
六、結語 p.400
註釋 p.400~401
參考文獻 p.401~402
封底